在第九届区块链全球峰会上,万向区块链实验室负责人杜宇(主持人)、香港数码港管理有限公司行政总裁任景信,上海区块链技术协会会长王奕、上海市人工智能行业协会秘书长钟俊浩,共同探讨了新时代机遇下的沪港合作新篇章。以下为讨论全文,仅代表嘉宾观点,不代表万向区块链立场。
杜宇(主持人):
大家好,我是万向区块链实验室的负责人杜宇,非常高兴与各位就新时代下的沪港合作进行讨论,下面先请三位嘉宾跟大家打个招呼。
任景信:
大家好,今天非常高兴有这样的交流机会。香港作为一个国家大力支持的对外窗口,具有优势地位。在一国两制下,香港具有与国际联系的优势,也是大家走出去的窗口。当然,香港还可以吸引海外人才、企业,发展实体经济。所以希望大家紧密合作,更好地做好引进来、走出去等重要工作。
王奕:
我是上海区块链技术协会的王奕,很高兴在每年的万向区块链盛宴上,我都会认识很多新朋友。区块链的精神就是链接、共享、开源,上海区块链技术协会成立五年之久,收获颇丰,这也得益于线上线下很多区块链行业朋友的鼎力支持。目前我们已经是中国社会组织评估等级4A级,上海市科协三星级协会,拥有320多名会员单位、150多名跨界智库专家。我们协会在诞生之初就是要连接、共享、培养人才,所以我们一直深耕以下六个方向:人才培养、标准制定、科技评价、技术应用、产业推广、产业集聚。我们的初心就是要连接更多的科技工作者来推动科技创新,融入区块链技术,促进数字经济发展。
每当我们遇到难关时,都会回顾初心,激励自己干吧,努力前行吧。中国将引领全球数字经济的大趋势。在数字经济领域,尤其是在人才聚集的长三角地区,区块链应该有一席之地。所以今天有幸跟来自香港的朋友对话,讨论如何连接、打通、协同沪港,实现下一个时代的数字经济大发展。
钟俊浩:
中午好,感谢杜宇总。先简要介绍一下我们上海市人工智能行业协会。因为人工智能时上海的三大先导产业之一,也是2018年习总书记莅临上海以后,给上海制定的三个战略方向之一。在AI领域,我们协会在近几年的工作当中,主要的任务是承接好政府布置的工作内容。目前我们协会涉及到的工作领域有两个方面,一个是人工智能,一个是元宇宙,这是我们的两大块工作领域。
上海市人工智能行业协会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项工作:行业研究。主要分析上海市的人工智能赋能指数、上海市人工智能的经济运行情况,发挥政府智库作用。
第二项工作:在上海市构建良好的人工智能生态,包括行业协会的常态工作,比如做活动、搞宣传。我们是一年一度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组委会秘书处,每年寒假,我们还会主办开发者大会,同时围绕着人才工作、标准制定、知识产权、立法工作,进行人工智能的算法评测等。
第三项工作,是开源开发者工作。
上海市人工智能行业协会还要承担政府的招商引资、招才引智的工作内容。每一年会涉及到政府示范场景的征集和揭榜挂帅的项目,协会要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刚刚说了招商引资、招才引智,我们代表上海和国际形成很好的合作和交流。目前行业协会跟国际人工智能联合会(IJCAI)已经做了中国第一个联合办公室,同时我们也和IEEE,ICML等国际学术组织形成了很好的连接。通过这些工作上的努力,推动构建上海的人工智能高地建设。
杜宇(主持人):
今年峰会的主题是:下一站Web3.0。下一站的Web3.0到底在哪?今天的议程主题和演讲嘉宾分享的内容都和AI相关,所以我们认为Web3.0的下一站其实就是Web3.0和AI的结合。请问任总,您觉得AI和区块链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融合,是怎样的发展趋势呢?
任景信:
AI,尤其是生成式AI,和区块链都是下一步发展趋势。它们之间的结合,肯定是需要的。AI和区块链目前都在各自发挥独特的技术优势,我们可以改变现在的做法,创造更多的创新机遇,尤其是在现在实体经济中的某些领域。8月底,我们在香港做了一个艺术、文化+Web3.0和AI的应用(数码娱乐领袖论坛)。国家也把香港定义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所以文化艺术领域也是香港重点关注的发展方向。我们用一个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虚拟人作为演唱会的司仪,并用我的声音作为基础,赋予虚拟人声音,进行演唱会介绍。我们还用AIGC做了演唱会背景画面,效果非常震撼。通过AI与Web3.0的结合,我们把从前已经标准化、比较平淡的演艺方式,变成一种新的创意机会,为传统产业增添趣味性,带来更多的商业发展机会和就业机会,为产业发展创造经济效益。
现在在香港,如果一个艺术从业者,既懂艺术又懂AI和Web3.0,那收入和业务都会有很大幅度的增长。除此之外,一些意想不到的创新创业机会也在不断涌现。
杜宇(主持人):
8月在数码港的活动上,我们也看到了很多AI和Web3.0结合的应用场景。前段时间大家在区块链行业交流群里,也在讨论AIGC和常温超导。硅谷也有很多做区块链的人转型到了人工智能行业。请问王奕先生,作为区块链行业协会的会长,你怎么看待这个变化?从区块链的角度来看,有哪些与AI结合的机会呢?
王奕:
我认为AI和区块链都是数字技术。数字技术的融合要为实体经济赋能和服务。其实数字技术,除了区块链和人工智能,还包括大数据、物联网、5G和算力。但为什么区块链和人工智能这么重要呢?因为它们一个是生产力的关系,一个是制造生产力。两者融合会产生价值。我们现在要解决就业问题、经济问题、GDP增长问题,要国富民强,首先要让经济发展起来。
区块链重塑生产力关系。生成式AI,例如ChatGPT对区块链会产生什么影响?未来在线的很可能都是些机器人、数字人。随着数据的喂养,人工智能的内容会越来越丰富。而区块链可以为人工智能保驾护航,扮演在线“警察”的角色。通过区块链技术,数字图片、文件都可追溯、可连接、可打通、可创造价值。在产业里,例如茶、红酒、服装、餐饮等等,都需要区块链技术实现溯源。下一个时代,是供应链金融的时代。需要AI+Web3.0把数字经济做实。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人才也很重要。
钟俊浩:
上海也在积极推动区块链与人工智能的融合。
第一,上海已经建立了数据集团,承接市里面的重要工作任务。已经建立起一个底层工具,叫浦江数链。政府端已经开始考虑数据确权问题,以及数据交易规则。这些都要基于区块链。
第二,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生成式人工智能开始创作图片,学生也会用AI来写论文。大家对作品到底是机器创作的,还是人创作的这个原创性问题存在争议。这就需要进行版权确权。
我认为,在未来的科技领域,各项技术缺一不可、互相协同。我们既需要人工智能这样的核心生产力,也需要用区块链重构的生产关系。我认为未来的整体协同发展不是单项技术的发展,一定是各项技术互相协同、共同发展。
杜宇(主持人):
近来,我们越发意识到区块链不是给人用的,而是给AI用的。区块链的地址以及智能合约的交互,对于人来说,都是相当复杂的。在Web3的大规模应用时期,用户的数量将达到千亿级,但这些用户不是人,而是AI Agent,我们需要对这些Agent的身份进行确认,赋予DID。同时,它的经济行为需要有规则,所以区块链是一个很好的账本,来记录AI或机器与机器之间的经济行为。在数字世界,需要用更复杂的智能合约制定规则,规范数字经济里的经济运行规则和法律法规。区块链行业最早期流行的一个词是“代码即法律”,但代码即法律对人没有约束力,对AI才有约束力。很多嘉宾也提到,在AI和区块链进入深水区以后,两者相结合会带来很多新的机会。
我们都知道过去一年以来,香港在Web3方面投入了很多精力。任总,香港为什么对Web3下了这么大的决心?您看到的未来机会在哪?
任景信:
我不可以代表香港,但我可以分享一下数码港团队做的事情。香港在科技领域有一段时间是慢下来的,假如在未来几年要回到应有的位置,或者超前的话,需要找一些新兴的领域,因为新兴领域大家的起步点差不多,而且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我认为Web3就是这样一个可以寻求突破的领域,让香港在创新科技领域方面可以赶上或超前。
在现在面临的高挑战国际形势下,借这个领域香港可以发挥优势,凝聚国际人才。这也是为什么数码港团队参与其中那么兴奋的原因,我们也得到了很兴奋的新的概念——这个世界可以怎样去改变,怎样去超前。希望可以在大家的合力下,香港可以扮演好凝聚国际人才的作用,为国家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杜宇(主持人):
最近一年香港从内地吸引了很多优秀人才到香港,香港对于Web3有很多新的优势和机会。今天的主题是沪港合作,三位都有一定程度的职能是帮政府招商引资,招到香港或招到上海。在这种情况下的沪港合作,特别是区块链和AI深度融合情况下,沪港合作怎么去启动呢?两地肯定有很多互补的地方。关于区块链和AI的沪港合作,两地之间的人才怎么协同,而不是互相挖墙脚?有请王会长和钟会长分享下你们的见解。
王奕:
上海区块链技术协会的定位就是一直在做引领、推动、深化、创新工作,我们一直在建生态。上海政府对区块链特别关心和关注,构建了产业链“1+1+1+X”。这个“X”至关重要,除了政府,还有产业,区块链技术穿透到千行百业,就会产生价值链。
上海和香港的“基因”其实是非常匹配的,上海不停地走创新人才路径,也有很多国际人才在上海。香港有很多是内陆过去的,包括很多金融高管也在香港生根发芽。刚刚听到香港大学教授带领学生做的创新领域的事情是非常有卓见的,上海做的是产业人才,其实沪港两地的人才是可以互补的。香港的金融属性恰恰符合区块链的基因和文化,链币融合、Token、各种数字经济在香港有特殊的政策,希望能看到更多区块链赋能于实体经济的案例。同时,国际人才、国际资本可以到香港来,也可以考虑从香港到上海落地,这样形成协同合作,我相信在Web3生态里可以实现共赢、共享。
钟俊浩:
从工作战略层面是一定能找到差异化,互相协同,共同发展。但是在实际操作层面,该挖就挖吧,也不用回避。
3月份ChatGPT大势在中国推进,带起了大模型浪潮,4月份我们去了香港,在香港更热门的是Web3.0,人工智能热度相对较低。后来回到上海,我看到新闻报道了香港的人才政策,我当时理解申请人才政策是人员所在地和香港有协同,后来了解到没有,申请完以后人才需要到香港去了,当时确实感受到了香港对推进科技的渴望度。但反过来讲,上海人工智能建设少不了香港的支持,港中文、港大、港理工等一批优质香港学校确实为上海提供了很多早期创业科技领域的优秀人才,比如商汤最早是在香港的,所以我们确实也能看得到两地之间形成了很好的协同和互动。
上海和香港双城之间一直有沪港通,我建议两地政府能够把数字沪港通作为战略性工作,形成协同,香港在数据等基础资源上有不可多得的优势。我看到沪港之间的协作也非常多,香港的国际化和上海的国际化是完全不同的定位,现在香港的技术发展着重点和上海发展着重点也是不一样的,这也是我刚才为什么说Web3.0可以在香港推进,而上海可以在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集成电路等领域形成协同。两地一定要探寻出一些双方各自有的优势,无论是政策优势,还是既有的基础沉淀下来的优势,找到各自的定位,形成差异,真正触动双城之间找到机制,找到更好的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合作点,最后形成紧密的双城工作联动。
任景信:
我非常赞同王会长和钟秘书长刚才的分享,尤其是“该挖就挖”。在香港的文化和概念里没有什么挖不挖角,一直以来在香港人才就是自由流动的,刚才也提到很多例子,香港人在内地其它城市可以发展得很好,内地其它城市的人员在香港也有很多发展很好的例子,人员流动不是什么问题。大家在内地可能感受不是很强,但在香港从来没有本土资源、本土市场,香港太小了,人也不多,一直以来都是靠流动带动经济发展。由于香港没有本土市场,跟上海、长三角、深圳、大湾区等地不完全一样,香港当然也是大湾区的一部分,但不是有体量的本土市场。所以香港做的事情都不是看着自己本土市场做的,而是看着国际市场做的。
一直以来,香港的标准是兼容的,人才和文化是多元化的,不然的话我们生存不了,这就是香港的文化。本来是在“没办法中求存”生长出来的文化,但现在变成我们的强项。作为“引进来”“走出去”的基地和平台,大家要好好地利用香港,我不觉得这中间有冲突和竞争,而是互相用我们的长处互补。香港没有生产制造业,当然现在有些现代制造业,但那个体量和长三角、和上海没有可比性。
但是,假如大家想国际化的话,无论是数字应用,或者是生产产品,都可以将香港当作国际化环境的样例。现在就有很多很具体的例子,不少内地成功的企业在香港建立了国际实验室、国际研究所,把已经很成功的应用做国际化版,最终用户不是香港用户,而是国际用户。香港提供了很好的桥头堡,大家可以先把产品在香港这样已经很国际化但又比较熟悉的环境里做起来,然后再走出去,这样成功的机会会高很多。
同样国外的企业来香港,通过香港认识了中国的情况然后进入到内地,这样对他们很实在。数码港和上海临港园区也进行合作,临港选择数码港合作的原因基本上就是刚才讲的原因,上海的商业文化和香港很接近,也都需要走出去发展国际市场。香港有这样的环境可以让大家先走一步的话,那么再去挑战更大的国际市场,成功的几率会高很多。
杜宇(主持人):
大家也看到,沪港合作的核心本质是利用量变的优势,上海有科技人才的优势和内地市场的优势,香港有国际化、金融中心、Web3政策的优势。现在香港很大的竞争对手是新加坡,我们一直希望看到香港和内地城市(特别是上海),利用大家共同的优势结合在一起,共同代表中国走向国际舞台的竞争,这是我们最重要的使命。
今天再次感谢三位嘉宾,期待未来沪港在AI、区块链、Web3领域有更深入的合作!
白话区块链|同步全球区块链资讯、区块链快讯、区块链新闻
本站所有文章数据来源:金色财经
本站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如需删除该文章,请发送本文链接至oem1012@qq.com